主办案件曾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、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指导、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五年百案、全国法院系统年度优秀案例、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、中国知识产权律师年度报告,承办全国首例植物新品种名称保护案、全国首例涉API接口数据抓取交易不正当竞争纠纷案,入选“中国50位50岁以下知识产权精英律师”“精品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品牌指南(2023)”“2024年度争议解决领域品牌之星:匠心律师”“2024年度LEGALBAND客户首选:竞争法律师15强”等。
拉萨河畔曲水县有个“年龄”仅8岁的村庄,是西藏首个易地搬迁扶贫点,村名:三有村。哪“三有”?有住房、有健康、有产业。进村只见一条条街道整洁宽敞,一幢幢二层藏式小楼整齐排列,独立的小庭院开满格桑花,蓝天白云点缀下,村落格外漂亮。
安静的街道也让记者一行好奇:人都去哪儿了呢?仔细听介绍才得知,村里老人们白天住在“幸福驿站”乐享晚年,年轻人在家门口上着“梦中情班”。大家听完不禁感叹:这里找到了易地搬迁两全其美的发展模式。
德庆曲尼老人接受采访。
街道整洁宽敞的三有村。
巴桑在车间做直播。北京日报记者 丰家卫摄
就地养老
曲水,藏语古称“吉麦”,意为“河流交汇之邦”,是雅鲁藏布江、拉萨河交汇之地,也是拉萨通往日喀则、山南的咽喉要道。三有村的居民原来住在曲水县达嘎乡、曲水镇、茶巴拉乡等高海拔或峡谷地带,全部为藏族贫困群众。
三有村自2016年3月破土动工,当年7月村民搬进了新家。易地搬迁如何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,这是一个普遍的挑战。“通过深入调研发现,村里老人数量不断增加,且部分低保户、困难户家中老人体弱多病需要照看。”三有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桑珠曲培介绍,年轻劳动力是照顾家庭还是外出务工,曾是一道两难的“选择题”。
为了解决村里年轻人出门就业、老人日间无人照料的问题,该村于2020年开办了“养老驿站”。2023年,在援藏资金的进一步支持下,当地政府对三有村“养老驿站”进行改扩建,内设儿童托幼中心、老年活动中心、保健室等功能房,实现老有所养、幼有所育,形成了集养老和托幼于一体的“幸福驿站”。
驿站日间现住有18名藏族老阿爸、老阿妈。村里专门雇佣两名本村人员照料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及身体健康,除日间照料外,工作人员每天会根据老人个人身体状况免费提供一日三餐。同时,村医每天会准时为老人测量血压,详细了解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。
老有所乐
有了“幸福驿站”,三有村老人养老“早出晚归”,离家不离村。
每天早上9点半左右,老人们会陆陆续续来到驿站接受照料。92岁的德庆曲尼老人是驿站里最年长的,刚住进来的时候,她患有白内障,视力不好,去年11月,村里免费为她做了手术。现在她每天都会来到驿站,跟老伙伴们一起聊聊天、喝喝茶、看看电视。
不光在屋里待着,老人们也有丰富的集体活动。今年4月24日,三有村组织村里的老人们走进曲水动物园。驿站的公示栏贴的一份当时的“简报”详细记录了老人们游园时的心情:动物园中动物活力十足,植物繁茂,老人们感到非常快乐。一位老人激动地说,“看着这些生灵,我仿佛找到年轻时的活力!”
“身体好,吃得好,住得好。”夸赞起驿站的好处,德庆曲尼老人想不出更多的话,一连说了几个好。见到记者一行,她格外开心,聊到高兴时,她情不自禁地用汉语唱起那首经典的藏族民歌《北京的金山上》。
就近就业
“以前村里的年轻人两头难,这头家里老人无人照顾,那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,在援藏资金的帮助下,我们村建起了小康车间,年轻人没了后顾之忧,放开手脚闯事业。”桑珠曲培说。
走进小康车间院内的卓玛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,缝纫机“哒哒哒”的声音此起彼伏,房间内整齐堆放着多款藏式布艺成品。24岁的藏族姑娘巴桑和另一位同事举着带支架的手机,一边对着墙上挂着的唐卡门帘拍摄,一边交替使用汉语、藏语直播卖货。
巴桑家里有三位老人:爸爸、外公和外婆。“外公和外婆住在‘幸福驿站’,爸爸住在家里,都不用我操心。”巴桑告诉记者,她在哈尔滨读完大学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,主要就是为了照顾家里的三个老人。现在她每月工资主要由底薪和提成构成,加在一起大概有七八千块钱。
桑珠曲培介绍,除了小康车间,该村党支部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吸纳群众就业,先后建成养鸡场、奶牛场、玻璃温室大棚等,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转变。2021年,三有村被党中央、国务院评为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。“三有村现有180户770人,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9万元,解决群众就业445人次,确保每户有1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。群众人均年收入从刚搬迁时的3000余元增长到目前的20700元哈尔滨股票配资公司,实现了跨越式增长。”
三有村巴桑老人德庆曲尼幸福驿站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